伯乐创业网、一个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好项目和创业资讯的网站!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创业融资

程浩创业融资(投资人程浩然)

人民资讯 2022年10月04日 08:24:08

大家好,关于程浩创业融资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投资人程浩然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曾经很火的迅雷,为什么现在不怎么火了?

以前用迅雷的时候,真正用来下载正版资源或者自己文件的时候很少,主要都是用来下载盗版资源,一些免费的电影、盗版软件、破解的 游戏 之类。那个时候确实因为网速有限,用迅雷真的可以增加下载速度,所以都会用下载软件从网上找东西。记得最NB的是迅雷7,我最喜欢的迅雷精简版,貌似从来没有买会员。

但是现在来说,一方面打击盗版资源的力度越来越大,灰色资源的量和需求都在变少,自然用到下载软件的需求也在急剧下降。其次,因为网速的提升,下载文件资料电影几乎用不到下载软件。再则,大部分拥有资源的云盘都有自己的加速功能,像迅雷这样的软件其市场也在变少。迅雷内部原因就不说了,我也不知道。

不过,现在很少看到有人用迅雷软件,不代表迅雷就被淘汰了,现在迅雷找第三方合作卖技术貌似做得不错,看到很多手机、浏览器、App的下载功能,都有迅雷技术的支持,说明迅雷的技术还是有用的,只是没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及时搭建好自己平台。听说现在迅雷在开始做币了,不知道情况如何。

-

你用迅雷下载什么文件?

我是十年的老会员,从普通会员到白金会员到钻石会员再到现在的超级会员,我都是一充就充一年,而且是两个号,但是这个月24号我大号会员就到期,我也不想续费了,原因只有一个,引以为傲的离线下载、高速通道全部都是敏感资源不能下载,我家里300M的光纤,不用会员也能达到满速,实在没什么意思,现在也就迅雷快鸟能用用,开了迅雷快鸟网速能到500M,但是速度太快对硬盘不好…我机械硬盘因为迅雷下载坏了得有十块了,但是百度超级会员我会充年费,起码还能有5T的网盘存东西

如果一家公司衰落,可能有各种原因。最后说来说去,最大的原因还是老板,迅雷也是如此!

由于创始人太沉迷于技术,而忽略了营销、公关、传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包括一向低调的马化腾、雷军都因为公司业务需要,纷纷站出来为公司代言,借助微博等社交媒体发声,但是从没有见过迅雷老板邹胜龙程浩雷为自己的产品代言。程浩也是卸任后写了一些自己的反思。其实不管是视频、浏览器、软件商店,并不是高技术门槛的事,更多是要靠市场、公关、传播,一系列组合拳才能有可能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创始人,迅雷创始人邹胜龙被一致评价“抠“。放不开,凡事都精打细算,过于计较,对于一个创业公司,省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需要放手一搏,All in的时候,就必须果断投入。可惜的是,邹胜龙从没有这样做过。不管是视频、浏览器、软件商店、移动互联网等等,迅雷账面上的现金一度是远远高于市值的。而马化腾为了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全力以赴开发微信,甚至不惜损失公司最核心的QQ业务,最后成了移动互联网最大赢家。

在迅雷内部,有一种说法,如果邹老板盯上什么产品,这个产品绝对会挂掉,就会烂掉。在迅雷 历史 上,有好几个里程碑式的大版本,比如说迅雷6,但是最终用户是没有升级过这个版本,因为迅雷6根本没发布。而这个版本,正是在邹老板亲自关心开发的,最后不了了之。这个说法,在迅雷在职和离职的多位人士沟通中得到了验证。

迅雷一款曾经很火的明星软件,是很多人年少的回忆,蓝色的蜂鸟,世界上最快的鸟,代表着速度最快的下载软件,而现在却很少有人再提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网速的加快?爱奇艺、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的兴起?百度网盘的竞争?还是公司内部真的出现了问题?

我们一起走进迅雷看一看,曾经很火的迅雷,为什么现在不怎么火了?

国民软件迅雷的发展史

2002年邹胜龙和程浩在美国杜克大学毕业后,开始在硅谷创建迅雷,2003年1月底,回国正式成立深圳市三代 科技 开发有限公司,简称“三代 科技 ”。

2004年公司推出第一款产品“迅雷”,同时也获得了IDG VC的风险投资,迅雷有了最基础的发展资本。

2004年中国互联网总人数约为8700万,互联网处于刚刚起步时期,网速非常的低,网民们迫切需要一款下载工具,而恰好“迅雷”诞生了,迅雷的出现解决了速度不稳定、不能满速、断点续传能力差、界面难看等很多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迅雷是免费的。

2005年5月正式更名为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迅雷”。

2006年,迅雷用户突破1亿,成为了仅次于QQ的第二大软件,获得了中国企业"未来之星"称号,是年度最具创新性和成长性企业的杰出代表企业。迅雷开始快速地发展!

迅雷5发布后,它一度成为了国民级应用,在当时的确找不到可以替代它的其他产品。但是这种P2P的下载模式,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局域网内开启迅雷会大量占据他人带宽,版权、色情内容、时至今日依然无法根除。

2007年,迅雷完成了第三次融资,引入了策源创业、晨兴创投、谷歌等,除了庞大的资金支持,更带来了行业资源和国际市场。

2011年是迅雷最风光时候,每天为几十个***提供数千万次下载,和盛大、新浪、金山等龙头公司合作,并在中国下载市场份额达到了78%,迅雷成为了高速下载的代名词,这或许是迅雷最高光的时刻了吧!

2014年6月24日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原本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但是对于此时的迅雷来讲,却没有那么高兴,因为迅雷遇到了发展瓶颈,迫切需要转型,迅雷切除了搜索业务,尝试了电子商务、 游戏 、视频等行业,均已失败告终。

随着时代与 科技 的快速发展,再加上迅雷的几次变革,迅雷逐渐被淡忘了!

网盘的兴起,BAT与迅雷开始全面竞争

2012年,迅雷还很强大,但是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竞争对手,那就是网盘工具。

网盘是一种可以用户基于互联网登录网站进行信息数据上传、下载、共享等操作的信息数据存储空间。也称为:网络磁盘、网络空间、网络U盘、网络优盘等等。

最开始占有优势的是360网盘,方便好用,下载东西速度也快,而且不需要客户端就能下载。很多盗版的电影和无损音乐都可以在115网盘上下载。

当时的网盘提供的容量都不高,也就MB 或 GB的级别,因此大家仍需要U盘、移动硬盘等存储工具。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网盘领域也快速的改变,目前用户数最多的是百度网盘。速途研究院在调研时发现,用户只要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网盘”关键字,搜索结果排在前面的就是百度网盘。百度掌握了搜索入口及渠道优势,在用户数上比其他网盘公司略有优势。目前,其用户数在8000万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数一定会过亿。

而百度网盘的离线下载相当于一个 BT 软件,不过因为百度网盘体量大,很多人都把文件上传到百度网盘中,而这些文件百度都有权访问,所以你在百度网盘下载 BT 的时候,百度网盘会首先查找你下载的资源文件百度网盘服务器里有没有(其他用户上传或者离线下载过),如果有就建立一个软连接到你的网盘(服务器里只存放一份文件,不过多少人保存过,这也是为什么百度网盘干提供 几TB 容量的原因),给你一种下载速度很快的感觉。

而迅雷盘居然公然吸血,偷偷上传文件,占用带宽,以及迅雷盘提供的空间并不多,要下载,必须要有客户端因此导致迅雷的用户量也是越来越少。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速大幅提升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平板,PC渐渐被冷落,成了办公的工具。依靠PC的迅雷自然很少有人使用了。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在线用户,方式变了,工具也由PC变成了手机,因此很多用户不再使用迅雷,而此时迅雷本应该找到方式方法来适应这个趋势,然而迅雷并没有做好。

随着爱奇艺、腾讯、优酷等视频APP的兴起,很多资源直接在手机上就可以观看,而且这个APP都支持下载,留给迅雷的土壤越来越少。当华为、小米、OV等手机厂商有了自己的应用商店,再加上腾讯和百度和360的杀入,迅雷连生存都有困难了。

依靠下载技术的迅雷,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迅雷下载的技术主要是:多线程下载、P2S下载、P2P下载、高速CDN下载、DCDN加速。

以上是迅雷加速的几种原理,用户能够获得远远高于原始下载的速度,这就是迅雷下载,这些方法在当时网络不发达的年代还是很实用的。

如今,随着网速的升级,很多资源直接从浏览器上下载都是很快的,例如:IE就是多线程下载,很多时候下载速度要比迅雷快。

随着迅雷的上市,很多下载内容都被规范化管理了,而正规的资源可以在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上观看,能够直接看,我干嘛还要下载呢?

迅雷的内斗,导致迅雷停滞不前

迅雷在上市后,公司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2016 年 1 月,联合创始人程浩宣布离职,保留董事职务;

2017 年 6 月,创始人邹胜龙卸任 CEO 一职,留任董事长,子公司网心 科技 CEO 陈磊接任 CEO;

2017 年 9 月,CFO 武韬辞职;

2017 年 11 月,副总裁於菲被免去一切职务

2017 年 12 月,邹胜龙卸任董事长一职,由王川接任。

创始人的离职对公司影响是很大的,迅雷也不例外。

2020年10月8日一则“指控前CEO涉嫌职务侵占”的公告上了热搜,知情人士消息称,“陈磊通过前高级副总裁董鳕网罗了一批董鳕黑龙江鹤岗的老乡、闺蜜,安插在公司关键岗位,通过虚构交易环节、编制虚假合同等非法手段,套取公司资金,涉及金额巨大。”

陈磊10月9日晚回应,迅雷方面指控的背后,实际另有隐情。一时间,双方交锋,各执一词。

我们姑且不讨论陈磊的有没有职务侵占,单单凭一些列的高管离职,创始人离职,指控CEO等等,这些事情足以说明迅雷内部的混乱,这样的公司能够发展的好吗?这样公司的产品还能继续火下去吗?答案当时是 “不能” 。

问答总结

曾经很火的迅雷,现在真的不火了,无非是这几点原因:

我是 科技 铭程,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不作就不会死。为了钱,为了会员,人为设置下载速度,本来不是会员的可以1M下载,非要限速给你弄个1K下载,时间久了,谁还陪你玩?再说现在带宽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普通多线程就足以满足大众需求,谁还P2P?

另外充了会员也不让下,这更坑!

这个我深有同感,我不了解迅雷公司,所以不做评论,我只说用户感受!

我的网是100MB的电信,大前天晚上睡觉前因剪辑视频,需要下载一些1080超清的漫威电影,6个资源找好了,放在迅雷里下,我买的是迅雷的超级会员,30元一个月,一开始显示超级加速已开启,我一看感觉还挺好,没想到三分钟不到,就全变成了0B/秒,我检查一下我的网,发现无任何问题,我想可能是临时情况,等等就好了,然后我就去睡觉了,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一个电影都没下载下来,还是0B/秒,在大骂迅雷之后,前天晚上无奈的又买了一个月百度网盘的超级会员,27元一个月,还是这6个资源,我又加了两个,放置好下载我就去睡觉了,昨天早上一看,8个电影全部下载成功!

我下载的电影每个都在15G左右,这不是推广软文,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如果有一句话是假的,我出门被车撞!

一部分是迅雷内部的原因,另一部分是时代发展的原因。

迅雷的火爆来自于当年宽带系统刚刚普及之时,那时候的家庭网络带宽不像现在,尤其是在人们开始 探索 遨游互联网初期,对于下载的需求非常强烈,所以当年下载软件也是互联网公司最热衷的产品。迅雷因为良好的软件交互操作和稳定的性能赢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

迅雷的衰落是从移动互联网兴起开始的,因为大批用户的碎片时间被手机和平板夺走了,在这些移动设备系统中,人们对于下载的需求几乎是零,这直接导致 PC 端的迅雷用户活跃度开始大幅下降。

团队的原因在于,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其他厂商都开始转战网盘技术时,迅雷的节奏似乎慢了许多,再到后来有点跟不上。许多工程师都离开了迅雷,创业的创业,跳槽的跳槽,内部的缩水让迅雷逐渐失去了以前的光芒。

如今,家庭带宽几乎都是光纤了,在这种高带宽支持下我们几乎不需要任何下载软件的支持就能直接以高速率下载东西。移动互联网也是一样。你可以理解为:人们不再需要它了,或者是它没有再做到让人们有需要了。

所以不火了呗!

我一直是会员,但现在不是了。曾经排名比较高,现在弃坑,原因很多,但我只说3个。

1外部原因 百度云盘崛起,现在没有百度云,你都下不了东西,百度云怎么样不在这里聊,但没有百度云行吗?

2外部也是内部原因,取消离线下载和在线播放种子。这个是净网的要求,阻止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这些功能我还买会员干什么?

3无奈理由,下载软件其实已经无用了,下载软件出现的环境是什么?那时候我拨号上网,下载100m软件几乎不敢,几十兆,好吧,用下载软件,因为可以多任务下载,尽量满速,还有就是断点续传,现在呢,50g我大约用15分钟,用浏览器下载足矣,除了有些资源必须用软件下,其他都用浏览器,所以,迅雷作用小了

从前的迅雷的确很火,装机量仅次于QQ,且备受***关怀。2006年时,迅雷被公投评为“中国互联网用户满意十佳品牌”,还受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总理等人亲自考察。如此好的发展基础,按理说,它早应该成长到腾讯的量级了,但迅雷好像还在原地踏步,迅雷还是原来的迅雷,软件还是原来那个软件,只不过如今多了些搔首弄姿的直播女郎。

要说努力,迅雷绝对是互联网的佼佼者,2011年做应用商店,2013年做移动搜索,2014年做共享计算,2015年做直播,2016年做VR,2017年做人工智能,他经历了整个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所有的风口也都尝试了,但没有一个没有好的结果。多年以来,迅雷好像是闯进了一个迷宫,不仅没有发现绝世宝藏,而且根本走不出去,更可气的是,“下载工具”的声音,始终围绕着迅雷,这像噩梦一样,躲不掉也避不开。

总的来说,因为迅雷这些年做的事情太多了,导致迅雷的重心严重涣散,聚焦不够集中,他们自己内部都还没看懂这些业务,更何况是用户们呢?这在软件首页上就可以看见,用户体验十分差劲!

以前,用户看迅雷是这样子的 而现在,用户看到的迅雷是这样子的

多年的迷失之中,迅雷的乱窜乱撞,不仅没让他找到新的爆发增长点,反而导致用户舆论的不断恶化。

2013年,迅雷内部某员工避开公司正常流程,私下指示技术人员,擅自动用子公司资源并冒用迅雷数字签名,制造带有流氓行为特征的插件,让超过2800万用户中招,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让迅雷当时损失了大量的用户。2016年以来,迅雷又被爆料出悄悄给用户“限速”,强制用户购买VIP会员,虽然迅雷至今不愿承认,但其中用户损失肯定不小。

以前呢,或许在国内,是迅雷一家独大,大众不是太容易找到其他替代品。不过树大招风,制定的很多规则不适用于大众,广告满天飞,不充钱就不给下,甚至很多资源被其屏蔽。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下载工具出于社区。开源软件Aria2在大众视野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Aria2 是一个多平台轻量级,支持 HTTP、FTP、BitTorrent 等多协议、多来源的命令行下载工具。不过由于本身需要命令行操作,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上手仍然很困难。不过幸好,在Github有很多基于Aria2的开源项目,很多都是图形化可视界面的操作,对用户友好。

可能对大部分用户来说,IDM (Internet download manager)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清晰明了的界面,可观的下载速度,几乎没什么不能满足。不过遗憾的是,IDM 并不支持BT协议,仅仅支持HTTP 与FTP, 这算是美中不足吧,不过总的来说,IDM 都将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另外,强烈推荐EagleGet,不但下载迅速,其资源嗅探功能也是非常强大,有兴趣可以试试。

Linux用户不得了,老夫只需要wget,哈哈!

2笔记 |迅雷创始人陈浩:人工智能创新六大核心问题

程浩:迅雷创始人、松禾远望基金创始合伙人

浩哥在2017产品经理大会分享了创新的六个核心问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浩哥具体都讲了什么。

纯APP创业,投资人首先问你怎么获客,因为每个人手机上就那么几个APP。

PC最后独角兽公司:知乎 09年上线的,这个是最晚的PC独角兽了。

15年的互联网的竞争程度要比10年PC互联网竞争程度更加激烈。

互联网最大的价值,是 解决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连接 的问题。比如淘宝解决了商家和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用户和商家之间的连接问题。

但对于很多行业,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链接不是痛点。比如医疗行业,全国的医生和老百姓都链接到一起,没有意义,因为没有提高效率, 互联网怎么连接你一个医生一天也只能看一个病人 。

但是 AI解决就是效率的问题 ,比如医生看片,就能通过AI来解决。

比如滴滴打车,就很好的解决了信息链接的问题,但是他还有一个本质问题没有解决,就是:它还得靠人来开车。

比如餐饮行业, 互联网的改造就是皮毛 ,像提前预定,给个折扣券什么的都是皮毛,但餐饮行业 大厨 互联网能给替代掉吗??

所以简单讲,未来人工智能对于行业的改造,远远大于互联网对行业的改造。

所以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解决的不同的问题 ,建议大家 非常非常关注 这个问题。

通用技术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你通过SDK卖钱,根本卖不动。

BAT都知道人工智能是下一波浪潮:他们不缺数据,通用技术未来全部都会是免费,对于BAT来讲,这些都是 羊毛出在猪身上,这个猪就是云计算 。

所以创业者没有做底层的机会

行业+AI 意思是:没有人工智能之前这个行业是有的,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对这个行业作出变革。

这两类都有创业机会,但是:

AI+行业的壁垒很低的,起跑线跟行业巨头没有区别,你懂这个是没什么机会的;而行业+AI:这个对创业更友好一些。

每个行业都有行业纵深:海康威视:安防公司,3000亿市值

百度目前三大主要的AI战略:无人车,DuerOS,百度的Feed流,浩哥曾经在百度分享时候,百度的人问浩哥,利用自己在技术服务领域的优势,要不要做安防领域,浩哥说千万别:

原因如下:

说明什么? 安防领域的纵深是非常深的,就算BAT想进来,也没有优势。所以行业+AI是非常有壁垒。就像医疗的数据非常难拿,就算是BAT也得一个个科室扣,而且团队必有真正懂行业的人才才行。

99%的汽车能上路吗?不行,100次出1次事故!99.99%是10000次出一次事故!99.99% vs 99%差别不是0.99,而是100倍。

手术机器人也一样,99%就是100次里捅死1次人…

而且关键性应用的研发周期非常长:国外有一家公司,从开始立项,到卖出第一个,用了8年,相当于至少8年的研发周期。

所以这些领域的创业团队都是“高富帅”,有着丰富资历和背景,超强的融资能力才行。

而非关键性应用:精度99%和98%没本质区别

比如,人脸识别:

你不能做到99%,比如带个帽子口罩也识别不出来,

人脸识别不出来,你还可以按指纹,指纹不行你还能找前台嘛。

这种应用你到了一定程度就OK了。

非关键性应用拼什么?

关键应用必须有行业大牛,非关键性应用,技术大牛就不是必须的。

只有产业链上的垄断者才赚钱 ,举个PC的例子:卖硬盘,显示器,整机都不赚钱。谁赚钱了? 英特尔赚钱了,微软赚钱了,因为他们是垄断者,扩展到自己的上下游。

技术提供商要尽量做全栈: 四位一体

光有技术,光提供API不行,一定要产品化,产品要能商业化,商业化的数据再来迭代自己技术。

例如:机器人在 ToC有一定规模出货量 ,一共就这么几类:扫地,无人机,亚马逊智能音箱。

ToB机会更多:

人工智能行业,目前技术人员是一把手。浩哥想说这个是暂时的现象,长期来看,还是分为两类,关键性应用还是技术人员做CEO,非关键性的CEO未来则是 产品经理或者是行业专家 。

综上所述,AI产品经理需要三方面的能力「 PM + AI + X 」,PM是产品经理的基本能力;AI是对于技术红线的认知;X则是洞察到行业本质,懂用户需求和行业痛点。

以上就是就浩哥的整篇的内容分享,以及我的部分诠释,整理这一篇内容,比想象的还要花时间,还有7篇需要整理,估计假期就这么木有了,希望可以对大家所有价值。

3迅雷爱交易什么?是迅雷旗下的吗?合不合法啊?

如果当初不创立迅雷,现在的邹胜龙是怎样的模样?这家在下载市场有着绝对垄断地位、并一度被视为继百度、腾讯之后最有可能成为巨头的企业,迎来了它的第一个10年成人礼。下一个10年,拥有海量用户、但在商业上被束住手脚的迅雷,又该如何破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现实尴尬?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其掌门人邹胜龙,有着怎样的反思和感悟?■文/(口述)邹胜龙,迅雷科技公司CEO(整理)本刊记者鲁渝华人生,没有边界我常常问自己,如果当初不创立迅雷,现在的我是怎样的模样?时间往往经不起追问,2012年,迅雷正好10年,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或是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正智慧开启、思辨形成,他或许褪去了萌动期的青涩与无知,需要给自己一个可以预想的规划和未来。10年前,我三十而立,10年后,我已四十不惑。虽然时间的历练将自己蜕变为一个公司管理者,所谓的见识增多、视野渐宽,但心中之惑却与日俱增,未见消停。我出生在安徽淮南,那是一个在典故中“淮南生橘,淮北生枳”的美丽之地。我的父亲是一名发明家,他和蔼而不善言辞,却在我眼中近乎“天才”。他拿过很多国际大奖,从一名普通工人进入中科大做空间站方面的研究,父亲的专研精神和执着意志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所以从骨子里,我流淌着务实的技术工作者的基因,经年过去,这种情结始终萦绕心间。我的父亲后来在深圳科技园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我由此在深圳读完了高中。后来我以交换生的方式申请到了出国的机会,那时是1992年,我20岁。我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读完了本科,最开始念的是经济,后来转向了计算机。我一直认为只有技术才能改变世界,一度让我最欣赏的两家公司是微软[微博]和苹果。1997年年底,我在美国杜克大学拿到了计算机科学硕士的学位,也就是在这里,我认识了小我3岁的技术天才程浩,日后他和我成为迅雷最早的创始人之一。坦陈地说,对于人生,一段时间内我并没有太长远的规划。1999年大学毕业后,我在北卡找到一份软件工程师方面的工作,满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绿卡、按揭买房、买车之类的事情。后来我应朋友之约到了硅谷,那里宜人的气候和柔软的加州阳光一下子吸引了我。这里很多人即使是“屌丝”,却都梦想着改变世界。我服务的第一家公司的隔壁,他们在二楼放置巨大的投影仪,把最近主推的关键词投放到路面上,而这往往引得路人不断驻足。这家很有创意的公司而后就是大名鼎鼎的google。硅谷无疑是个创业天堂,几乎每个人都会倒腾几个小公司。在这里的华人留学生勤奋而专研,他们而后大多成为了国内互联网领域的佼佼者。比如徐勇,他曾经卖车给我的一个朋友,我们得以认识,日后他成为了百度[微博]的联合创始人。还有李彦宏,他是我在硅谷中国工程师协会里认识的,比较少语的一个人,我们曾经在一个小饭馆里探讨怎样绕过门户网站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问题。我一度认为安心做个优秀的工程师便是人生的全部,但那些认识的朋友却陆续回国,他们在国内的巨大成功给当时胸无大志的我无疑是一种生动的刺激。于是在2003年初,我和程浩决定回国创业,并各自用5万块钱在深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那时对于创业充满忐忑和惴惴不安,嘴上对着投资人,用并不太***的商业术语给风险投资机构画了一个“大饼”,说我们要做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数字发行的平台。心里暗想,拿到投资后,当公司做到一个亿的时候,可以被“大公司”联想收购该多好。如果我现在是一个投资人的话,有人来给我讲故事“画大饼”的时候,我对他要做的这件事,也许并不会特别相信他的描绘。当然,我最需要看到的是他的精神和理想,我觉得我要投的这个人,是需要有理想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人生有时是没有边界、没有设计、没有预演的,如果投资人当初较真地拒绝了我们,反过来,是否还会有迅雷的存在?而有些“小我境界”的我是否已经放弃创业这条道路?假设终归只是假设。理想主义的落地和所有激情满怀的创业者一样,“理想”往往是创业者初期自欺的嘴上标签。坦陈地说,下载工具并不是我们的第一个方向。我们最初想做一个分布式的存入系统,以满足大容量邮箱的需要,有点类似于现在的Gmail,但那时候一般邮箱的容量都不是很大,做分布式存入系统的市场还不够成熟。互联网主要应用于搜索、门户、IM(即时通讯)、下载软件四个领域。除了下载软件领域没有杀手级的运营商外,其他三个领域都有“霸主”,像搜索领域有谷歌[微博]、百度,门户领域有新浪、搜狐,IM领域有QQ、MSN等。于是我们才将下载锁定为要做的东西。2003年8月,我们研发的第一款下载软件出生,但是感觉太差,没有推广。2004年1月,迅雷2出世,每天新安装用户不到400个。我们认为基本没戏了,哪知三四个月的推广后,迅雷用户开始飙升,每天以数千计的用户增长。回过头来看,我们一致认为是“P2P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那段时间,我们以为离“改变人类”的梦想已经为时不远,创业者的轻狂与虚荣开始在心头膨胀,每天我们的同仁们都会拿着笔和纸写写画画,做一件特别无趣却又特别满足的事情,计算迅雷的下载速度,为人类节省的时间数,最终得出的结果是每天可为人类节约2000年。到了2008年的时候,我们才觉得之前所做的种种“规划”,是多么的简单和幼稚。那个时候公司已经初具规模,对于公司要被谁收购、多少钱,自己能在这个里边赚多少,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兴致。反倒觉得自己给投资人做的这个前景的描绘,开始越来越靠谱。其次,反观同行们,他们或深耕、或尝试,已经开始赚钱,这给了我们一定的压力,而我们的理想总不能永远飘在天上。于是,一切都开始变得实际。我们挂在嘴边的,不再是“改变人类”的大而空的口号,更多的开始谈论商业模式。那个时候,自己也开始了转变,开始从一个纯粹技术背景的创业者,转而到从产业运营者的角度去看待整个公司的发展。于是开始从“小我”的状态脱离,觉得应该为这个行业和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互联网有他的定语:freenet。意思是互联网是***的,因为它的***,带来了空间,让人们能够在网上获取内容的自由度,这是互联网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曾经对互联网的理解是,不能在网上架设太多障碍和制约,否则就不会有***和自由的环境。互联网企业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这样的自由。但前提是,互联网企业又靠什么来支撑它的存在?所以归根结底,每个互联网企业都需要一个商业模式。创业一段时间后,我才想明白这个道理。关于价值与贡献于是我们开始为企业规划一条可以赚钱同时又体现“迅雷价值”的道路。在创业前后的时间内,我和同仁们有过无数次探讨,大家的结论是,数字发行必将成为未来互联网的重要方向。数字发行不外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软件、视频、音乐、文学,创业时,我们就是这样给投资人画了这样一个“饼”,并获得青睐。更重要的问题是,当投资人真的把钱给你的时候,如何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在反反复复的推敲后,我们将互联网视频定为迅雷庞大数据库下的一个垂直应用产品,于是迅雷看看诞生了。网络视频无疑符合我的某些理念,在我的观点中,互联网的价值观是***的,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必须首先符合人类的基本道义并且对社会进步有所推动。那时候和大家讨论,对象有传统做发行的发行公司,有内容的权利人,我们讲的观点,首先一定要网络正版的推动和收费这两件事儿不能划等号,划了等号其实就是给用户画了一个非常大的牢笼,丢了用户后,互联网就没有了,所以后面的故事都会game over。所以我们这些做互联网的人,第一要做到的是,使发行的基本环境变好,这里面包括技术性环境,比如:支付、内容运营与维护、产品用户的互动,也包括商业模式的优化以及内容的模式环境等。于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下,我们首先推动版权交易市场。骄傲的是,迅雷做得最早,远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开始跟主流的40、50家内容发行公司进行对接,并以“保底+分成”的方式合作。为了体现我们推动行业发展的诚意,我记得,不爱声张的我们还煞有介事地在人民大会堂搞了一个仪式。 2009年后,随着国际资本市场对互联网视频业务有了清晰的认识,而后大量的热钱开始涌入到这个市场,直接导致的结果是版权价格一路飞涨,两年之内飙升数十倍,互联网视频演变成了一场烧钱的游戏。结果大量的视频公司死掉了。但至少我觉得我们这些公司,不光是迅雷,在2009年做的协同努力,把互联网一些内容,比较多的集中的音乐、影视,推向了正版化道路,这也可视为是对行业的一大贡献。所以,现在拿迅雷的版权问题说事我觉得是个伪命题。迅雷只是一个提供下载的工具,就好比修了一条高速公路,有人沿着高速公路去摘了别人的桔子,只能说摘桔子的人存在道德问题,相反,你不能指责高速公路该不该修的问题。事实上,我们一直致力于正版内容的推动,我们每年都会花几亿元人民币购买视频版权,同样也为高额的版权费用不堪其扰。迄今我们的投入和产出远远不成正比,甚至包括我在内的同行都认为,现阶段依靠视频广告来获取大量收入并不现实,但“仅为了赚钱”和“积极推动”其实是需要分开理解的事情。曾经的错过与追赶我一直认为,自己性格里有执拗和矜持的一面。对感兴趣的事情,我愿意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尝试,相反,对自己不太愿意的事情,我骨子里会抗拒、会消极,甚至会排斥。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有时你需要兼具多种面孔和身份,细细想来,我有时太过直率。创业的时候,我的愿望是,到了35岁的时候退休,然后去周游世界;真到了35岁的时候,才发现退休根本就是奢望,于是又给自己规划40岁时退休。如今40岁又到来了,相反,我已经两鬓斑白,未老先衰。于是我又给自己定了个45岁的门槛。我不断地在找这样的平衡点,有时我也会想,迅雷错过的那些机会和节点,是否真的与我的性格有着某种微妙的关联?在游戏这件事情上,就让我有过一些反思和思考。2006年前后,互联网游戏市场开始爆发,当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当属盛大。我们的董事会非常有远见,他们拿出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并证明互联网业态将会有大量的细分,并建议我们似乎可以考虑转做游戏。客观地说,我认可董事会的建议,但我并未完全接受“转型”的观念。游戏公司当年最成功是盛大、网易这样的公司,互联网是个寡头市场,任何一个垂直领域里面,你一定要做到前三名才有意义。但是前三名里面,只有第一名才能赚很多很多的钱,非常非常有影响力,第二、三名虽然能活着,但一定会比较难受。那个时候盛大已经做得很大了,我们或许怎么也做不过盛大。当时我想的是,把迅雷做成一个用户平台,再在平台上实施垂直应用,这个时候做游戏显然有些违背我的初衷,于是内心里有些抗拒,迅雷怎么可以成为一家游戏公司呢?然而这样的纠结后来被证明理解上存在偏差,之后我们看到了腾讯的壮大。依靠用户的平台,腾讯开发出了多款游戏,很快在互联网脱颖而出,甚至一举超过了盛大,而在评价腾讯的时候,用户并没有将其视为一家“游戏公司”。这件事情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分析,为什么腾讯做游戏能做得大,当然除了他自己的游戏本身,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个庞大用户的会员付费平台,可以在会员平台上实施垂直应用,其实迅雷完全是可以这样去做的。所以在2009年,我们朝着两条线开始走了,一条线的团队去做游戏,一条线的团队去做会员,我们从来就没想做一个独立的游戏公司,我希望这两条线有一天能产生交集。但这是需要积累的。腾讯其实从2000年就开始做会员,但直到2006年,会员才刚刚过100万。也就是说,很长时间内,腾讯会员都是这样平滑地增长的;但是2006年到2009年,腾讯付费会员却从120万猛增到1200万,从2009年到现在又超过2000万。略感欣慰的是,经过近3年以来的培育,到今年年底我们的会员将达到400万,我们也最终确立了“付费会员+网络广告”的商业模式。现今,数百万的付费会员支撑着迅雷的下载、游戏以及视频业务,对公司收入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付费会员用户突破1000万。但有些遗憾的是,我们错过了最好的时间节点。IPO得失我对迅雷的理解是,我们是一家有着南方企业特点的公司,我们不善于去宣传和包装自己,爱做而不爱说。比如,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曾经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电视机上“嵌入式迅雷”产品的开发。我们为此组建了一个200多人的团队,并将行军床都搬到了办公室里。这一切都是在公众看不见的视野内进行,并且搞了3年。但这个项目最终因为市场不成熟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最终流产,3年的辛苦以及上亿元的投入最终付之东流。这件事给我的震动很大,互联网行业通常讲究“先入为主”、“先发制人”,在“先”与“后”之间,我宁愿选择“后”一点,但往往有时“后” 一点,则另外的风险又不期而至,所以这是一个很难权衡的问题。以IPO为例。2009年起,迅雷便实现了赢利,到了2010年,我们的净利润达到了847万美元。即便不上市,迅雷也能活下去。也正因为抱着这种思想,我们对IPO的期望很高,并且时间节点一再拖后,认为自己和那些需要上市输血的企业有所区别。在华尔街路演的时候,我们的团队被投资人称为近20多个来美国上市路演团队里表现最强的团队,他们对我们的评价为,这是一家以技术见长的互联网公司。这让我们很是振奋。但我们恰恰不善于“讲故事”和包装,同时还抱着一种“稳若泰山”的心理,我们比别人更优秀,如果资本市场不识货,相反我倒不干。2011年初IPO的时候,起初我们获得了资本市场15亿~20亿美元的估值。当年3月份,奇虎360上市,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上市将获得优异表现”的决心。按照原定的计划,我们应该在2011年4月份成功IPO。但问题就出在这里,过高的心理预期以及对细节的过分追究,我们希望更加完善财务上的一些繁文絮节,于是我们的IPO节奏在不慌不忙中被拖慢了。但恰恰就在这个阶段,东南融通财务丑闻爆发、支付宝[微博]VIE事件引发诚信危机,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的信心受到巨大打击。尽管我们一再妥协,但资本市场给予我们的融资额度一再降低,完全击穿底线。事实上,这个时候,我已经拿到了迅雷当年第二季度的营收数据,数据上的各项指标都很好。我的营收数据这么好,市场给我的钱这么少,心里一下子更不平衡了,在反复思考过后,我们便决定终止IPO,再等待机会。但时至今日,市场虽有所回暖,但离我们的心理预期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恰恰市场不会听你太多的解释,为什么迅雷所谓的优秀,IPO失败了?反过来,肯定就是企业自身存在问题。这件事情也让我一直在反思,如果当初我们能稍微不那么犹豫,结果会不会大相径庭?撇开市场环境的因素,为什么那么多同行就能“很好”地实现在资本市场的登陆?我们引以为傲的谨慎和“技术型公司”的定位,是否从另一方面来解读,是否要求太过完美,缺乏点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但是,一切都没有如果。改变,做自己的对手IPO之后这一年,我开始全方位审视我带领的这家公司,并尝试着去做一些改变。以前我并不这么认为,我固执地认为作为一家技术型公司,将技术做好了才是根本,就好像乔布斯根本不会去迎合大众的挑剔一样。但在一个全方位竞争的时代,或许技术只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全部方面。我们还需要推广、需要包装宣传、需要商业运营,需要一些技术的疯子,也需要一些能推销产品的狂人。就在前几天,我们举行了迅雷看看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会员见面日活动。相比于其他公司类似活动早就做得风生水起,我们的确有点姗姗来迟。而今,迅雷看看的广告也开始在机场、地铁、户外等地出现。我们虽慢,但不愚钝。尽管对于包括我在内的个人而言,想要一下子根本性的改变不太现实,但对于企业而言,主动去做一些改变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活法。我们常常自嘲互联网行业是一个TMT行业,这个行业3、5年就出现本行业的竞争,10年一个周期会出现大的行业变革和系统的调整。一方面要去照顾原有行业的成长,另一方面又要去迎接应接不暇的新的行业改变带来的机遇。比如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又猝不及防的到来,这意味着又有一批企业倒下,又有一批企业迎来新生。其间发生的三件大事深深触动了我。其一,原来Google安卓平台上的应用大小的容量由50M的束缚扩展到4G,这使得APP上线时摆脱了文件大小的束缚,为众多大容量的应用在智能手机上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其二,我了解到,从2012年年初开始,苹果iOS手机平台上“免费下载+道具收费”的手机游戏所获得的收入是之前“收费下载应用”模式的3倍,这意味着,迅雷在互联网游戏的运营方法可移植到手机端。其三,二维码的兴起,成为连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桥梁。我们在PC互联网上的用户覆盖率已达到73%,已接近瓶颈,如果未来在无线互联网上找不到一个落脚点,迅雷则又将错过这一轮的大势,那意味着将会是更大的被动甚至是灾难。我们已经错过了一些机会,所以这一次必须迅速而警惕。今年年底,迅雷的手机客户端将正式推出,我们会将PC端的用户量和数据运营优势延伸至移动端,并通过内置的二维码功能进行扫描下载,其内容涵盖游戏、视频等多个方面。10年既过,光阴荏苒,我们未能成为一家巨头,但我们也从来不是一家小公司。我们虽不是枝叶参天迎风招展的大树,但我们也绝不只做顽强生长的灌木。我们也许有那么一点点缺失和遗憾,但时间、经历、教训总会历练我们的成熟。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依旧在路上,都无法改变我们骨子里技术型企业的理想。当你守着一颗有理想的心时,你会发现,最大的对手,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记者手记迅雷印象:做事与作势邹胜龙出场一身便装、笑容亲切,他自称不善于面对媒体,一位副总告诉记者,他实在太忙,除了工作就是工作,而今,还亲自上阵主抓迅雷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在而后的采访中,当问到在“技术工作者”和“优秀的企业家”之间做一个选择时,他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前者。所以,这是一个有着工程师气质的领导者,而采访也没有太多的客套。他对产品的执着和热爱超过了治理企业本身,在谈到互联网的价值、趋势以及走向的问题时,这个两鬓斑白的“少壮企业家”顿时有了一种被注入鸡血的兴奋。他不爱装,这在外界看来有时缺乏“技巧”。相比于周鸿祎[微博]的强势与盛气,马云[微博]的睿智思辨,李彦宏的沉着儒雅,马化腾的内敛淡定,邹胜龙似乎显得更加的“综合”。对于企业,他称希望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也无意去和谁比较。以至于在评选互联网的风云人物的时候,他常常被弱化,尽管迅雷近几年一直保持着100%的高速成长,年收入也突破10亿元。所以这是一家善于“做事”的公司。记者采访之时,正值周末上班日,来来往往的员工有序地到来上班,他们少有激情兴奋的昂扬,安静而温吞。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口号标语,也没有所谓的提炼的企业文化“宗旨”或“核心理念”,一幅挂在墙上的KT板,算是解释了这个企业现阶段所有的目标,上写:“10亿下载终端 ——1千万付费用户——100亿收益,用科技、文化打造中国最大的数字发行网络”。邹胜龙说,当他感到压力很大时,通常都会以走路来排解。很多时候,员工都能看到他的司机在一旁开车,而他在走路的场景。公司附近有一家水吧,压力巨大的时候,他也会到里面去坐坐,一坐几个小时,不时地拿起笔和纸写写画画。在公众和员工面前,他少有的好脾气,哪怕再不爽,他总能忍住。在这样一个注重眼球经济和自我炒作的年代,邹胜龙没有微博,没有博客,也很少网上聊天,他自我评价“不够聪明”,而今天所谓的成绩全然在于:勤奋、正直、中庸。他最大的希望的是周末陪儿子玩,而当记者问到其家庭时,这个温和的男人显露出少有的动容。既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也没有大开大合的跌宕,迅雷就这样有些中庸地存在着,并且一过10年。点评做个等待爆发的慢公司■文/魏武挥,著名互联网专家互联网里有一个相当出名的慢公司:豆瓣,和很多公司不同,豆瓣一直给人“慢悠悠”的发展之感,似乎也不太喜欢赶时髦,有时候还做一点外人看不太懂的东西(比如阿尔法城)。豆瓣的用户发展也不快,直到前年和腾讯合作了一把以后,用户量的增长才开始提速。豆瓣的创始人杨勃也给人一种很沉稳的形象,慢条斯理,也不张扬。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迅雷有点像豆瓣,走的不是一条快增长的道路。行业内,邹胜龙也不是一个到处张扬的创始人,一直到IPO失败,邹也没想过要怎么去和媒体沟通。这是一个信奉技术为王、产品说话的人,有着很强的“工程师思维”。但从这篇访谈中可以看到,邹胜龙的慢,和杨勃的慢其实还是有本质的不同。杨勃是真心不想快,但邹胜龙显然志不在此。一个企业,大致有三个互相紧扣的环:目标、战略和战术。目标上,邹胜龙和杨勃一样,都有一个很大的梦想,试图去做一个服务很多人的公司(未必是利润率最高的公司),战术上,迅雷和豆瓣也差不多,基本属于慢慢推进产品的数字公司。但在战略的考虑上,杨勃就是典型的不急不躁,而邹胜龙之所以反思的原因就在于:他嫌自己慢了,因为企业毕竟10年了。时机这个要命的东西一直在困扰着迅雷。迅雷有正确的事可以做,也有正确的人可以去做,但似乎就是未能在正确的时间点上做。不过,细细究来,时机问题分为两种。其一是不可测的(或者说超出自己可测范围的),这里面有一定的运气成分,比如迅雷IPO事件。但另外一种,其实是可测的,或者说一种判断。这属于一种战略层面的东西,一般埋头做事就有可能丧失这种战略判断力:不见树林。迅雷的mission(目标)谈不上对不对:做数字发行,然后稍许垂直一点:视频发行。但mission并非strategy(战略)。Mission放在那里,你可以一步一步慢慢熬,但strategy则要结合客观大势,借势而为。如果说迅雷有些平庸的话,它就是在目标、战略、战术这三个互相扣连的环节上缺了战略这一环。迅雷能不能改变?说难也不难。按照邹胜龙的说法,他和他的创业伙伴牢牢地控制着这家公司,创始人的个性已经决定了这个公司的个性。好在邹胜龙幡然醒悟,意识到了个人性格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的某些短板,已经开始去做一些积极的改变;消极点的做法是,即便邹胜龙顺着自己的个性慢慢来,以工程师的姿态对现有3.7亿的用户深耕细“磨”,也能培育出一批数量足量大、粘度高的用户来,毕竟它已经度过了靠风险投资喂奶的阶段。所以,无论是快还是慢,迅雷都存在极大的爆发机会,从这个意义上出发,做一个等待爆发的慢公司,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4关于迅雷

国内ADSL用户的带宽一般都是1M、2M、3M的,理论上的下载速度分别是128K/S、256K/S、384K/S。突发速度会更高。

如果用户在下载时速度能达到理论值那绝对是爽,可是有些朋友反映,他们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下载速度,是什么原因呢?是迅雷软件的问题吗?还是你的等级太低?或者怀疑自己的电脑配置太差劲?

只要迅雷资源没问题,迅雷的新版本是绝对能达到这个下载速度的,对于ADSL用户来说,不要怀疑迅雷的软件问题。至于级别,个人认为只是好玩而已,一般不登陆雷区自动搜索的资源也用不了。至于电脑配置问题,我想现在没有286了吧~所以,硬件也不是问题所在。

下面提供几种简单的方法来提高你的下载速度,如果效果明显,你就顶一下本帖。

1.不要把迅雷安装在系统分区:系统分区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老巢”每执行一个任务,都要扫描此分区。迅雷默认安装是系统分区,安装时可以安装到其他分区,可以在一定层次上避免影响系统稳定性和提高迅雷的执行速度。同上,默认下载目录也不要指定在系统分区。

2..修改系统TCP连接数:为了安全起见,Windows XP SP2将TCP连接数最多限制为10个,但是却影响下载速度,对BT下载影响更大。迅雷自带“XP系统优化工具”(在迅雷“工具”菜单里),建议修改为最高1024后重新启动电脑。

3.优化配置迅雷参数:在迅雷配置项里,磁盘缓存不要太大,太大将占用更多的物理内存,也将影响系统的执行速度,建议内存512M以下的用户设置低于4096K。线程也要全开。

4.任务数不要开太多,最好低于3个同时进行的任务。

5. 关闭“下载完查杀病毒选项”:卡巴斯基的实时监控足以应付下载中和下载后的文件。一般情况下,电影是不带病毒的,带病毒的大多数是rar、exe格式的文件,建议有经验的用户可以关闭“下载完查杀病毒选项”。这一选项只在多文件下载时拖累系统,其他杀毒软件用户可以斟酌关闭。

6.限制上传速度:不限制上传速度将很大程度上降低你的下载速度。经过试验,限制上传速度为1KB/S时的下载速度为250K/S以上,不限制的话就降低到80~100K/S了。建议限制上传速度为1~5KB/S。

7.停止BT上传:BT下载完成后5.6测试版默认最少继续上传30分钟,目前用户只能在BT任务完成后手动暂停上传了。对于上传速度比较大的用户来说,暂停上传将提高其他任务的下载速度。

8.适时利用“暂停”-“开始”按钮:有时候,任务搜索到的资源超过100个,但是速度却降低了,这个时候,你可以先暂停任务,再开始,让服务器重新搜索资源,这时速度明显上升。此方法95%有效。

9.BT任务时利用“暂停”-“开始”按钮:同上,有时BT资源可能超过1000个,速度一样会慢下来。暂停-开始重新获得高速下载。

10.减少下载的同时打开的IE窗口数量:对于TW多窗口浏览器用户,不要一次打开太多窗口,内存占用上升将影响下载任务的读写。

11. 关闭cidaemon.exe进程:这是一个索引服务,为了让你更加快速的查找文件。这个系统进程很占用系统内存,启动了这个服务是会在电脑空闲的时候建立索引的,所以机器会变慢!强制结束这个进程,过一会还会自动启动。你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取消该服务:打开“我的电脑”-按“搜索”-“改变首选项”-“制作索引服务”-选“不……” ,最后按确定就行了。

5讯雷啥时候创建的

迅雷公司概况

“迅雷”于2002年底由邹胜龙先生及程浩先生始创于美国硅谷。2003年1月底,创办者回国发展并正式成立深圳市三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三代)。由于发展的需要,“三代”于2005年5月正式更名为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迅雷),暨“迅雷”在大中华区的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

“迅雷”立足于为全球互联网提供最好的多媒体下载服务。经过艰苦创业,“迅雷”在大中华地区以领先的技术和诚信的服务,赢得个广大用户的深深喜爱和许多合作伙伴的认同与支持。公司旗舰产品,迅雷,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最流行的应用服务软件之一。作为中国最大的下载服务提供商,迅雷每天服务来自几十个***,超过数千万次的下载。伴随着中国互联网宽带的普及,迅雷凭借“简单、高速”的下载体验,正在成为高速下载的代名词。在行业内,“迅雷”也已经和众多的行业领航者进行合作,其中包括盛大、新浪、金山、和MOTO等等。此外,“迅雷”也获得了晨兴科技 和IDGVC 等数家知名风险投资企业的认同和投资。2007年1月5日迅雷宣布第三次融资成功,本轮融资的领衔投资是联创策源(Ceyuan Ventures),参与投资有晨兴创投(Morningside Ventures)、IDGVC、Fidelity Asia Ventures,战略投资是Google(谷歌)。这些投资合作伙伴除了给“迅雷”带来了更加雄厚的资金实力,也给“迅雷”带来了更丰富的行业资源和国际化公司运作的经验。

6迅雷的创始人是谁?

迅雷创始人程浩:

迅雷发家历史!(转)2007年02月02日 星期五 下午 03:34迅雷,是什么?这家地处深圳科技园的小公司,2年前还无人知晓,但是,今天,迅雷凭着一个仅仅几M大小的小软件,就俘虏了广大网民的心,代替了辉煌一时的FlashGet,成为最为常用的装机必备软件之一。从迅雷的身上,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腾讯当年的影子,这家公司的崛起,几乎就和他的名字一样——迅雷,不及掩耳。都说互联网是盛产神话的圈子,不过扳着指头数数,真正成活的***神话,并没有几个,除了几大门户网站之外,能数得上去的,也就百度、QQ,淘宝,还有盛大网游这类的。都说互联网上机会无数,可一帮自诩才智高绝不逊诸葛亮刘伯温的IT精英,上下左右折腾的翻天覆地,愣是找不到打开阿里爸爸宝藏的秘诀,这实在是令人郁闷无比。今天迅雷的崛起,无疑给广大淘金者多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案例。究竟迅雷的崛起,有何独家秘诀?今次的it茶会,乘着“走进迅雷”这次聚会,得以近距离接触迅雷高层,并以互动PK的方式,拷问了迅雷创始人之一——程总长达2个多小时之久,总算套出若干必杀秘笈,好东西不敢藏私,遂将套出的秘诀公开,以揭露迅雷的发家手段,供广大同好参考。

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45813932@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