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创业网、一个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好项目和创业资讯的网站!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创业知识库

草根戏曲创业项目(戏曲创新创业)

用户投稿 2022年12月21日 23:46:1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草根戏曲创业项目的一些知识点,和戏曲创新创业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本文目录一览

2如何振新中国戏曲?请给出几点建议

地方戏地方戏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如秦腔、川剧、泸剧,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如京剧)相对的。“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一方面,地方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编辑本段]中国地方戏

中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遍及全国各地,有300多种,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评剧、粤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

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的地方戏。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先后吸收了其他剧种和民间说唱的音乐和表演形式,于清朝末年形成了评剧。评剧具有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擅长表演现代生活。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等,代表剧目有《秦香莲》、《小女婿》、《刘巧儿》等。

粤剧:是广东省的主要剧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和闽南一带。居位在东南亚、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也十分喜爱粤剧。明清时代,中国的许多剧种流传到了广东,这些剧种的声腔与广东音乐、民间曲调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粤剧。粤剧用广东方言演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著名演员有红线女、马师曾等,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地浙江绍兴地区,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戏,流行在浙江、上海、江苏、江西、安徽等地。越剧形成于清朝末年,最初全部由男演员演出,三十年代又发展成全部由女演员演出。越剧唱腔委婉、表演细腻抒情优美,已经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一个大剧种。著名演员有袁雪芬、王文娟、徐玉兰等,代表剧目有《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戏,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以及临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豫剧的声腔,有的高亢活泼,有的悲凉缠绵,能够表演各种风格的剧目,传统剧目有六百五十多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著名演员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七品芝麻官》《花木兰》《朝阳沟》等。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戏之一,旧时称为黄梅调,主要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歌,传入安徽安庆地区后,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发展形成了这个剧种。黄梅戏载歌载舞,唱腔委婉动听,表演朴实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欢迎。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舫、马兰等,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属吴语地区滩簧系统。沪剧源出“小山歌”。为与同在上海演唱的苏滩、甬滩等其他滩簧相区别,故称本地滩簧、申滩时调,简称“本滩”。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新集”,从事本滩改良,并改名为“申曲”。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开始把申曲改称为“沪剧”。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

吕剧:是中国山东省地方戏。以前叫“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扬琴”演变而来。

池州傩戏

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它无职业班社和***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

池州傩戏汇蓄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和极高的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学术研究价值,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仪式,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

***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池州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戏曲剧种大观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

天津——京剧、评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

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

二人台、唐剧、武安傩戏

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

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

上党梆子、二人台、锣鼓杂戏

碗碗腔、朔州秧歌戏、

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

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罗罗腔

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

西藏——藏戏

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

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辽西木偶戏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

汉调二黄、商洛花鼓、弦板腔

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

郃阳提线木偶戏

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京剧、吕剧、茂腔、五音戏、

柳琴戏、蓝关戏、一勾勾

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

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

怀梆、四平调、南乐目连戏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

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

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

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

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

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

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

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湖剧

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

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

宜黄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

闽剧、大腔戏、四平戏

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

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

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

花朝戏、陆丰皮影戏

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

***——歌仔戏

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

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

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

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

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

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重庆——川剧、梁山灯戏

云南——云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滇剧、白剧、傣剧、彝剧

贵州——黔剧、思南花灯戏、德江傩堂戏

布依戏、彝族撮泰吉、侗戏

安顺地戏、石阡木偶戏

西藏——藏剧、山南门巴戏

[编辑本段]地方戏生态保护

地方戏在当代社会面临着生存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总体构成中的众多局部形态,由于感受到日益强烈的文化交流障碍,从而陷入某种生存窘况和发展困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戏就是如此。尽管地方戏的创作和演出仍在进行,且不时有令人惊喜的佳作出现;但地方戏观众的流失和市场的萎缩,就总体而言却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许多地方戏未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在文化生态发生变化时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

在我国长久的农耕文明和乡村社会格局中,地方戏所沉淀的其实是某一地域的整体文化精神。当我国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建设大步迈进之时,这种“地域文化精神”既不易跟进又难以固守;在地域文化精神中浸泡着的地方戏,也难以迅速感应新的时代氛围,合上新的时代节拍。我们注意到,不少地方戏固化的程式难以表现新生活的内容,而其叙述的模式又难以适应新观众的审美……当电视和网络等“E时代”的主要传媒渗透既往相对闭塞的“地方”,当“地方”的居民走出“闭塞”而经受“***”的洗礼,原本植根于民众之中的地方戏就处于民众趣味变迁和“他山”文化抢滩的双重夹击之中。如何使产生于民众之中的地方戏固守住植根其间的民众并争取更多的民众,如何使其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创造性转换来延续,是我们需要从全局视野来进行战略性思考的问题。

地方戏在追求各自表演特色的同时亦形成了各自的表意局限

我国各地的地方戏,与昆曲、京剧一道统称为“中国戏曲”。其表现形态上的共同性,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歌舞演故事”。戏曲艺术将其主要表现手段称为“四功”,也即“唱、念、做、打”;事实上,近世以来的戏曲,“唱、念”较之于“做、打”显得更为重要。在地方戏中,“念”是方言的音韵,“唱”是便于方言音韵表情达意的声腔体系。在许多地方戏的演出中,听不懂方言就不能感受到演剧的趣味和魅力,也难以捕捉到其声腔中包蕴的微妙情感。这就是说,地方戏在强化其表演特色之时,也相应地形成了其表意局限。相对而言,那些在较大方言区生存着的地方戏,往往也就有着较广阔的市场。问题在于,有些地方戏为强调“特色”而不惜将“方言”的取用愈分愈细:比如取苏州方言演苏剧,取无锡方言演锡剧,取上海方言演沪剧,取湖州方言演湖剧,取宁波方言演甬剧等。“方言”日趋细密,却未必意味着都有相应成体系的声腔,这便又加剧了地方戏的表意局限。其实,上述苏、锡、沪、湖、甬等剧的声腔都从“滩簧”演化而来,为何不能聚合为“滩簧剧”呢?趋近的声腔偏要在方言上疏隔,结果往往是“特色”未备而“局限”更甚。

地方戏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向因“戏”而异

地方戏不仅因“地方”的差距而多有差别,且因历史的变迁而多有变异。我们对地方戏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势做了一些简略的分析,发现生存状况较好的地方戏有以下几种状况:其一,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戏生存状况较好。这是因为***对精神文明建设、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会更大,生活富裕起来的群众对文化娱乐的要求也会更丰富。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方戏生存状况较好。其二,推出有影响的剧目和演员的地方戏生存状况较好。从最近几年来看,越剧有茅威涛和她主演的《陆游与唐琬》、黄梅戏有韩再芬和她主演的《徽州女人》、川剧有沈铁梅和她主演的《金子》、梨园戏有曾静萍和她主演的《董生与李氏》……剧种由于推出有影响的剧目和演员而显得生机勃勃,这不仅体现出“一出戏”会使一个剧种焕发生机,而且体现出“一个人”能为一个剧种注入活力。其三,形式上比较灵活且内容上比较鲜活的地方戏生存状况较好。比如云南的花灯、广西的彩调、湖南的花鼓、江西的采茶等。这些地方戏大多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来,程式未稳,形式灵活,载歌载舞,有乐有趣,而且剧目大多取材于现实,贴近于乡村。其四,有众多民营戏班推波助澜的地方戏生存状况较好。河南豫剧就其地域分布而言,几乎可以说是除京剧外的最大剧种,这离不开近400个民营豫剧团体的存在。浙江越剧也是如此,在其发源地绍兴嵊州注册的民营越剧团就有300多个。其他如福建的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也都有相当数量的民营戏班活跃在民间。

把握地方戏的生存状况与发展趋向,我们还可以看到地方戏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的追求,这就是“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从无到有”是指从民间歌舞小戏或曲艺的基础上来建设地方戏,“从有到优”是指以昆曲、京剧的范型来完善地方戏。与这两个不同层面追求相对应的,是不少地方都普遍存在着的两类不同特质的地方戏:一类我们称为“草根戏”,如云南的花灯戏、湖南的花鼓戏、江西的采茶戏等;另一类我们称为“主干剧”,对应的有云南的滇剧、湖南的湘剧、江西的赣剧等。事实上,不少“主干剧”由于以昆曲或京剧为范型来完善自己,以致于被视为昆曲或京剧在地方的变体。如湘剧、滇剧、川剧等就是如此。以致于在强调特色之时,除方言、声腔之外,只能亮出某些特技(如川剧的“变脸”)。相比较而言,云南花灯戏、广西彩调戏、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等由民间歌舞或歌舞小戏发展而来的地方戏还保持着比较鲜活的特色。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贫乏的曲牌无法应对繁复的剧情,使之欲固守纯粹而手段苍白,欲丰富手段却又担心失去自我。

“生态保护”是地方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我们注意到,在有些地方生存的剧种尽管古老,但至今却仍然充满生机。比如福建泉州的梨园戏,时有新作令人欣喜;还比如早就步入“濒危”的昆曲,在江苏苏州也不乏活力。既往有一种看法,认为越是闭塞的地方越容易保存“文化传统”的纯粹性。因此任半塘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戏剧的传统在晋南和闽南得到了有效的保存。这种看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苏州和泉州都不闭塞,前者是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后花园,后者更是历史上著名的对外***的门户——“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埠。

事实上,在苏州和泉州,不仅传统戏剧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其他传统文化也与之一并形成了互补共滋的文化生态。以苏州为例,群众自发的“昆山曲会”的复苏,就与传统文化生态得到保护、从而陶冶了大众对其仰慕的文化情怀有关。苏州不仅有昆曲,有评弹和古琴(虞山琴派),而且有曲径通幽的园林、呼之欲出的苏绣和随形设意的玉雕。可以设想,当步入园林的小桥流水、把玩玉雕的可心如意之时,一段词雅韵浓的昆曲怎能不脱口而出。泉州也是如此。与梨园戏共生的传统演艺在泉州还有南音和高甲戏,这些传统演艺之所以绵延不绝,我们以为与泉州悠闲而又精致的茶艺文化分不开。当你步入茶社,竹椅斜凭,一盏洞顶乌龙茗香四起,鼻嗅唇啜之际意趣微熏……此时如有一段梨园吟唱或一曲南音飘至,真正令人爽心惬意。地方戏不论其现在“濒危”与否,如果不关注其文化生态的保护,它们就难以长久,更遑论发展。

地方戏要学习京剧的“拿来主义”

我们现在所称的地方戏,是相对于昆曲和京剧而言的。实际上,就其本源而言,昆曲和京剧也是“地方”的。昆曲原称“昆山腔”或简称“昆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起初只是民间清曲、小唱,经魏良辅、梁辰鱼等人的革新和创造,使之自明中叶以来成为影响最大的地方戏剧种,后因各剧种竞相追随而成为“百戏之祖”。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地方戏,而其实它是在徽戏和汉调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戏的优长而逐渐完善的。至今京剧念白仍取“湖广韵”,正说明其本源上的地方属性。昆曲和京剧现不归于地方戏之属,在于其曾有和仍有的全国性影响。昆曲虽属“濒危”,至今仍有京昆(北京)、沪昆(上海)、宁昆(江苏南京)、苏昆(江苏苏州)、浙昆(浙江杭州)、湘昆(湖南郴州)之分野;京剧更是有80多个***事业团体,遍及20多个省份,确实可作为当代中国戏曲艺术的首席。

京剧为何能成为“国剧”,或者说为何能成为当代中国戏曲的“首席”?我们以为还不仅仅在于其发轫之初的坚实基础。从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十分注意从地方戏中汲取养料。据不完全统计,就有据扬剧《百岁挂帅》移植改编的《杨门女将》、据淮剧《海港的早晨》移植改编的《海港》、据沪剧《芦荡火种》移植改编的《沙家浜》;京剧移植改编的同名剧目还有:豫剧《穆桂英挂帅》、川剧《柳荫记》、莆仙戏《春草闯堂》、吕剧《石龙湾》、滇剧《瘦马御史》、闽剧《贬官记》等。京剧艺术移植改编地方戏的“拿来主义”,不仅丰富了京剧形象塑造的艺术画廊,而且成为自身撑起门面的“看家戏”。京剧艺术生存与发展的这种现象说明,地方戏应当存在的理由并不只在于它所具有的艺术个性和表演特色,它还是为“国剧”提供养料的植被并且可能是未来“国剧”的萌芽。放任地方戏的水土流失也会使“国剧”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在我们看来,昆曲今日的“濒危”原因颇多,但放弃对地方戏优秀剧目的移植改编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从豫剧曾具有的全国性影响来看,谁又能断言不会产生新的有全国性影响的“大剧种”呢?因此,我们认为地方戏的生态保护不仅仅是“地方”的义务,也应是***的责任。

地方戏要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并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对于地方戏的生存和发展而言,“生态保护”指的是“文化生态”。这个概念远远大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提及的“文化空间”。在我们看来,对地方戏实施文化生态保护,有两个应当强化的理念:一是打破行政区划而确立“文化区划”的理念,二是中止“地方”细化而实施“文化整合”的理念。就确立“文化区划”的理念而言,黄梅戏的文化生态保护就要考虑安徽安庆和湖北黄梅这一“文化区划”,而不是一提黄梅戏就只是安徽省。同理,越剧虽然足踏浙、沪、闽,但其文化生态保护的重点要放在包括嵊州在内的绍兴一带。就确立“文化整合”的理念而言,其实也意味着地方戏的资源整合、做大做强。一位戏曲研究家认为,提到“淮扬菜”都不分家,淮剧、扬剧难道不可以整合为“淮扬剧”吗?又如我们已经提及的“滩簧”系列,如能实现对苏、锡、沪、湖、甬等剧种的整合,怕是真要撑起华东半边天了。我们曾十分关注“天下第一团”(实则是“唯一团”)的生存状况,但其实消失最快的地方戏就是“第一团”——有时甚至来不及听到它喊“危机”就消失了。京剧起家之初,尚能整合汉、徽、昆、秦腔等剧种,今日我们为何要固守剧种壁垒,拒绝文化整合呢?

地方戏要摆脱生存窘况和发展困境,还要特别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我们知道,剧种的生存状况如何,是靠剧目来体现的。生产出一部有影响的好戏并藉此推出一位担大梁的“腕角”,对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上世纪50年代,连销匿已久的昆曲都能藉“一出戏”来救活,以至于留下了“一出戏(《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就要从生产什么产品、如何组织生产出发来变革我们的生产关系,来解放并发展我们的艺术生产力。地方戏剧团,即便是那些有悠久历史剧种的剧团,也不可以“坐等天上掉馅饼”的态度来期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工程”保护的是剧种,是剧种仍能在今天产生影响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能实现“生产自救”的剧团,也未必能在“工程”的资助下胜任剧种的保护。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地方戏,是一种仍在传承、可以激活的“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强调的“原汁原味”。生产自救的理念还包含着对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是一种发展中的生产自救。我们相信,地方戏只有追求发展才能有效生存,只有发展着的建设也才是最有效的保护。

3三四线城市创业做什么比较好,本只有5万左右

考虑到经济、人口等多重因素,小城市创业可以考虑小成本、贴近生活的创业方式,比如自媒体、餐饮、服装、娱乐等。不过任何创业都有失败的可能,大家要谨慎做决定。

如果您正在创业,周转资金不足,那么可以尝试申请借款。现在有很多助力小微企业资金周转的信贷平台,记得一定要选择正规平台,比如度小满金融,额度高利率低,据了解度小满金融的信贷用户中,有七成是小微企业主,大品牌更安心。对于小微企业家庭,2021年5月21日,度小满金融推出以“家和万业兴”为主题的助力小微活动,提供10万份“日息万一+百万保险”礼包。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具体活动详情请以度小满金融APP页面显示为准。

此回答由康波财经提供,康波财经专注于财经热点事件解读、财经知识科普,奉守***、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财经内容,用生动多样的方式传递财经价值。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

4略谈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改革

二 戏曲改良运动

二十世纪进入下半叶,中国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戏曲的改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新时期的戏曲改良,也才真正成为一种运动。

1950年岁尾,二百一十九位京剧和各地方戏剧种的戏曲艺人相聚北京,参加了新中国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出席了会议,同每一个代表握手,并向七十七岁高龄的京剧艺人尚和玉,川剧艺人张德成,受旧社会迫害、“哑”了三十年的梆子艺人刘喜奎敬酒,三人均落下热泪。会议闭幕,大会郑重宣告:从此废除“旧艺人”的称谓时,全体代表顿时爆发雷鸣般的、时间长达十五分钟的掌声。掌声中,与会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频临死亡的戏曲,以及赖以为生计的广大戏曲艺人,从此获得了新生!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先后成立了戏曲领导机构“戏曲改进局”和由43位专家和艺术家组成的、顾问性质的机构“戏曲改进委员会”。

1951年,中央人民***政务院发布了由总理周恩来签发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指示》指出:“戏曲应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与首要任务相符的,应予以鼓励、推广,反之,应加以反对。当前的戏改工作“应以主要力量审定流行最广的旧有剧目”。要“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要加强艺人的教育并从艺人中培养戏剧改革的干部。要“改革旧戏班中某些不合理制度”,并“在企业化原则下,采取公营、公私合营和私营公助的方式,建立示范性剧团、剧场,有计划地、经常地演出新剧目,改进剧场管理,作为推进当地戏曲改革工作的据点。”⑾

这一《指示》的基本内容,被概括成为“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曲改革基本方针。

1952年10月6日至11月14日,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23个剧种的37个剧团、1600多名演员为大会演出了82个剧目。这是一个空前的聚会,是一次盛大的检阅。这次盛会第一次集中地展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优秀遗产,振奋了人心,交流了技艺,从而开创了戏曲走向新的繁荣的好局面。

从《指示》发布之日至1956年底,全国挖掘出传统戏曲剧目51867个,记录下14632个,整理改编四千余个,上演剧目达一万余个。据统计,全国有***戏曲作者819人,业余作者587人,以及从事剧目工作的专职人员3061人。

昆剧《十五贯》的改编和演出,是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成果。

在这一时期,戏曲改革的成就和经验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在此以前,戏曲的改良只是少数团体、少数人的自觉行动。到了这一时期,由于有执政党的领导,戏曲的改良成为了全国戏曲界的整体行动。在这种整体行动中,改革的规模大,行动的速度快,变革的成效也就显著。如全国性的观摩会演,加强了剧种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对促进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戏剧艺术质量大有裨益。

第二,将艺术归还给了大众。

旧的戏曲,精华与糟粕并存。戏曲文化中的一些糟粕,成为“毒害人民的鸦片”;而一旦成为***,就被封建统治阶级据为己有,“罩进玻璃罩”,让人民群众“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

***的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之后,戏曲的改革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作为剧目取舍的首要标准。同时,由于有了强大的政治力量的扶持,戏曲这一旧的戏剧范型经过改良,成为了当时人民大众宣泄自己情感的艺术形式。

第三,戏曲的改革在这一时期注意了“先内容后形式”的精神,使戏剧的主体回归,从而带动了戏曲外在形式的“移步换形”。

在改革运动的初期,由于有一部分新文艺工作者加入到戏曲队伍,他们一方面有着用文艺创作去表现生活的激情,一方面又少有旧范型规则的束缚。为了表现新的生活,对戏曲旧的范型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如湖南花鼓小戏《双送粮》,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之下,戏曲音乐体制出现了专剧专曲的新变化,剧中一曲《浏阳河》传遍大江南北、流播半个世纪,成为了一首流行歌曲(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戏曲唱段),使新戏曲适应了新时代。

第四,戏曲演员的地位迅速提高,戏曲队伍的素质得到增强。戏曲演员在旧社会一方面是被歧视、被侮辱的对象,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他们中间不少人沾染了旧社会的习气,也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这一时期的戏改工作十分注重对“人”的帮助和教育,使旧艺人在政治、文化、艺术上都得到提高;使他们接近人民的生活,了解社会的需要,使戏曲真正地属于人民大众。

在这一历史时期,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举,创业艰难;再加上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被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在这种比较严峻的形势之下,党和***仍把旧社会视为“雕虫小技”的戏曲,提到议事日程,对于戏曲的大事,党和***事必躬亲。他们领依靠焕发出无比高涨的革命热情的戏曲工作者,在广阔的范围内拯救、扶持了临危的戏曲,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成绩是巨大的。但因历史与时代的局限,这一时期的戏曲,就变革的角度来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戏曲范型的变革上,错失了一次良机。在解放初期,在戏改工作的领导者中,对戏曲的改革,本来有一种清醒的认识:

目前京剧的乐曲还是根据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和方式制成的,因此,它更适合表现封建社会的生活,拿它们来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情绪,就觉得有些格格不入。如何使这表现社会的生活节奏的旧音乐能为新的现实内容服务,我们以为可以作为今天改进京剧的一个方向来提出。⑿

中国现在除了京剧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之外,已经产生了一种由《白毛女》所代表的新型的歌剧。……这种歌剧是新生的东西,它还没有成熟;由于它的符合人民需要的新内容,也由于音乐上的一部分成功的创造,它已经受到群众的欢迎;应当承认它是民族戏曲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形式是应当加以鼓励和扶植,加以发展的。但是这种新歌剧还没有充分地继承民族戏曲的丰富遗产,而新歌剧的发展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能找到光明的前途。它在广大人民中间的影响,目前还不及中国原有的各种戏曲。同时这种戏曲正在逐步革新,有些地方戏曲在表现现代题材的时候,和新歌剧已经没有什么基本的区别了。⒀

如果按照这种文艺改革思想指导和鼓励戏曲改革中的“移步换形”,戏曲可能能够走上现代化之路。然而,戏曲旧范型的封闭性和保守性过于强大,在这一时期和以后的历史时期中,由于我们反对和批判西方文化的同时,尊重和提倡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种背景下,戏曲旧范型同样受到尊重和保护;变革被终止。另一方面,由于新歌剧是延安文艺运动的成果,同样受到尊重,于是,“没有什么基本区别”的新歌剧与表现现代题材的新戏曲开始分道扬镳,成为了两种“戏剧形式”:戏曲不能弄成歌剧,歌剧也要区别于戏曲。这样,戏曲的变革被人为地割裂,失出了“目的”;而歌剧的“势力范围”被限制,得不到充分健康的发展。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进程被因此而阻隔。

第二,在戏剧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左”的倾向。

戏剧文学创作主体的回归,是这一时期戏曲变革的可喜现象,但由于受政治思想上“左”的影响与干扰,这种回归受到挫折。如:在历史剧的创作之中,有的剧作家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融入历史题材、并作出一种新的解释,这本来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法;无论成功与否,其本身只是一个学术问题、一个艺术问题。然而,在这一时期,这种手法被简单地扣上了“反历史主义”、“主观主义”、“公式主义”、“唯心主义”、“形式主义”等政治帽子;作家也因此受到排挤、批判和打击。这种简单粗暴的文艺批评和错误的处理方法,不但为后来的文艺事业留下了隐患,也成为了戏曲变革的一种无形的阻力。

第三,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曾经明确指出了表演艺术团体的建设方向:1、企业化的原则;2、公营、私营、私营公助三并举的所有制形式;3、建立经常演出新剧目的示范性剧团。本来,这是表演艺术团体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然而,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剧团的企业化成为了一句空话,全国的演出团体成为了公营剧团,示范性的剧团也已无须存在。从此,绝大多数的表演艺术团体失去了内部的活力。

第四,戏剧艺术教育没有跟上艺术发展的步伐。旧的徒弟制的废除、科班的消失之后,并没有在广大基层剧团建立起比较行之有效的、新的艺术教育制度。以后虽然陆续开办了一些各种类型的艺术院校,但对于众多的剧种、众多的基层剧团和众多的从艺人员,依然是杯水车薪。因此,戏曲团体内的表演艺术、技术的“近亲繁殖”式的传承体制,加上剧团内部的“大锅饭”式的经营体制,造成了戏曲演员整体素质的退化。

总之,就整个中国戏剧发展史而言,戏曲艺术在这一时期虽然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没有发生质的变革。

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56年,党宣布:我国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此,文化艺术界欢欣鼓舞。

早在1952年,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戏曲遗产是反映过去人民生活的,但新的人民生活,也需要新的戏曲来表现它。因此,如何用各种戏曲形式恰当地,而不是生硬地表现人民的新生活,成为戏曲工作者当前的、也是长期的一个严重的创造性任务。”从此,努力使戏曲形式现代化成为了文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文艺家们采取的促进戏曲现代化的手段之一,就是大力提倡现代戏。

在1956年之前,由于戏曲界在进行“改人、改戏、改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并没有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1956年后,当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在戏曲界,戏曲现代化的问题自然摆到了议事的首要议程。

然而,在以后的二十余年里,由于“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我们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失误,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在这种背景下,属于上层建筑的戏曲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下表,就反映出了“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国在政治、经济上一些大的失误对戏曲艺术所造成的直接的影响:

年份 政治、经济形势 戏曲界大事

1957年春 宣布大规模阶级斗争已经结束 大胆放手***戏曲剧目

1957年秋 反右斗争,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 铲毒草抓右派

1958年 大跃进 提出“争取在三五年内各剧种剧团现代剧目达到20%-50%”“写中心、唱中心、演中心”

1959-1961年 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三年自然灾害 提出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并举”方针

1962年 提出“抓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 江青秘密策划对《海瑞罢官》的批判

1963年 “四清运动”开始 戏曲问题论争,提出“大写十三年”禁演《李慧娘》

1964年 进一步开展“社教”运动,批判杨献珍“合二而一” 大力提倡现代戏批判写“中间人物”,江青发表《谈京剧革命》

1965-1966年春 “文化大革命”前夜,姚文元发表批判《海瑞罢官》文章 “清官”问题争鸣

由于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戏曲的命运就尾随着政治而“运动”。1958年提出的“写中心、唱中心、演中心”和1963年提出的“大写十三年”,虽然把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提到了首要的位置,对戏曲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它被绑上了“左”的战车,戏曲本身的审美价值受到轻视,于是戏曲的变革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1962年起,一批政治野心家开始直接插手戏曲改革。从此,戏曲艺术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灾难深渊。

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文化部举办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十九个省、市的二十九个剧团演出了现代京剧剧目三十五个,其中大戏二十五部,小戏十个。出现了《红灯记》、《芦荡火种》、《奇袭白虎团》、《节振国》、《六号门》等一大批成就突出的剧目。就在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于6月27日作出了一项措辞非常激烈的批示: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象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批示》虽然不是针对观摩演出大会和组织这次大会的文化部,但对大会无疑将产生影响。7月5日,江青、康生等窜到大会,在会上,江青发表了《谈京剧革命》的长篇讲话,开始篡夺戏曲改革的成果,为“文化大革命”大造舆论,进而占领整个上层建筑领域。

戏曲的变革步入歧途。在江青等一小撮政治野心家的操纵之下,戏曲界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所谓“京剧革命”。

“京剧革命”一是破,二是立。“大破大立”。

“破”:首先是《李慧娘》被禁演,继而是京剧《谢瑶环》、《海瑞罢官》被批判,然后又是“横扫一切”。一时间,几乎所有的戏曲剧目都在批判、禁演之列。由戏及人。不少优秀的戏曲艺术家被打倒,戏曲表演艺术团体被摧毁、遭解散。优秀的民族戏剧传统遭受了灭顶之灾。

“立”:体现在戏剧方面,就是精心泡制“革命样板戏”。

从1964年至1976年的十三个年头中,江青直接插手戏剧改革。采取了“领导出思想、作家出技巧、群众出生活”的“三结合”创作体制,将一批已经出现在舞台上的现代戏剧目,通过精心挑选,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十年磨一戏”的精神,终于加工制作了一批“光辉的文艺革命样板”,其中包括音乐、舞蹈作品,共计18部。⒁它们是:

京剧:

《智取威虎山》(1958年、1964年据小说《林海雪原》改编)

《红灯记》(1964年据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为沪剧《红灯记》)

《沙家浜》(1960年沪剧编演,原名为《碧水红旗》《芦荡火种》)

《海港》(1967年创作演出)

《奇袭白虎团》(1964年创作演出)

《龙江颂》(1963年创作演出)

《杜鹃山》(1964年改编小说《潘虎》为话剧)

《平原作战》(1973年根据几部电影内容拚凑而成)

《磐石湾》(据话剧、沪剧《南海长城》改编)

《红色娘子军》(据小说、电影及1964年昆剧《琼花》改编)

舞剧:

《红色娘子军》(据小说、电影改编)

《白毛女》(据歌剧改编)

《沂蒙颂》(据京剧《红嫂》改编)

《草原儿女》(据通讯、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改编)

音乐:

交响音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钢琴伴唱《红灯记》

钢琴协奏曲《黄河》

——这就是当时九亿人口、十三个年头全部的文艺生活!

在“样板戏”的创制过程中,戏剧工作者通过长期地摸索和总结,在艺术上取得了如下一些主要经验:

一、在塑造人物方面采取了“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二、“要程式,不要程式化。”批判地吸取传统戏曲程式中的有用部分,根据生活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程式。如《智取威虎山》中的马舞、滑雪舞就吸收了京剧旧程式中的走边、趟马、圆场、翻跳等。

三、采用了新的“专剧专曲”的戏曲音乐体制;唱腔设计、唱法上“坚持从人物出发”,而不是“唱声不唱情、唱流派不唱人物”;音乐设计和伴奏对主旋律“作加强补充性的烘托”,丰富了戏剧音乐的表现能力;在乐队体制上采取了中外器乐混合的乐队篇制。

四、在舞台美术方面,大量采用了写实性布景。

等等。

这些经验,大多出自第一个“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创作集体。它对以后的“样板戏”和一段较长时期内的戏剧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样板戏”的陆续出台,统治、甚至独霸了中国戏剧舞台。在高压政治之下,学习移植“样板戏”成为了戏剧界的中心工作;“学唱革命样板戏”几乎成了全国人民政治文化生活的头等大事;在不长的时间内,“样板戏”在广大城乡得到了“普及”。

回顾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中国戏曲改良运动,我们能够获得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第一,在这一时期内,提倡“文艺从属于政治”于是,文艺作品永远只能是政治的宣传品。从1949年至1976年这一历史时期所创作的戏剧剧目,到今天能仍有保留演出价值的剧目屈指可数,就是这一原因所造成。由于受到这一原因的影响,戏剧创作者和评论者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单纯地从政治的和社会学的角度去思考、处理、评价戏剧题材,影响了戏剧作品朝审美的层面去拓展、去深化。

第二,以行政的方式去领导和指导戏剧工作,虽然能使戏剧的改良成为一个整体的、统一的行动,但另一方面也约束了戏剧艺术自身发展。戏曲自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象这一时期这样随着政治的变化而频繁地振荡,随着政策的更换而左右摇摆。特别是当它被政治野心家操纵之后,不但给戏剧事业本身,而且还给整个社会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三,现代戏的大力提倡,虽然使戏剧文学创作恢复到了应有的位置,但是由于在一段时间内受文化专制主义的影响,戏剧的主体意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复归;“三突出”等创作口号的提出,反倒使这种主体意识彻底地失落。

第四,戏曲范型的许多基本原则在文革时期被强行突破。这种突破虽然是文化专制主义的副产品,但对于戏曲克服反常所造成的危机,不无好处。长期以来的“流派”、“行当”、“程式”等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通过这一时期的实践,顺利地获得了解决。特别是在音乐(如西洋乐器的加入)、舞台美术、表演诸方面的经验,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所借鉴。

第五,“样板戏”能走遍全国,除了高压政治的作用之外,京剧语言的通晓性是全国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所难以取代的。

第六,“样板戏”“三结合”的创作方式虽然不可取,但它集中了一批戏剧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的拔尖人才,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创作集体,合力攻关,长期磨炼,坚持不懈地进行戏剧探索实践的作法,对我们不无启示。

等等。

我们通过对解放以来中国戏曲改良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也许能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我们扬弃这一阶段戏剧改良中所有的错误,吸取其中一切成功的经验,我们能否解决戏曲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而振兴戏曲呢?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随着这一时期的终结,中国社会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新的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新的、质的变化。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戏剧范型,虽然仍然可以存在,但作为一代戏剧,它已临近尾声;作为时代的戏剧主流,戏曲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5怎样让戏曲传承下去?

现如今如果想让京剧传承下去,靠的必须是国人的努力和京剧人的一种传承,只有弘扬国粹,京剧才能彻底光大起来。

其实说句实话现在看京剧的人已经大不如以前了,因为在以前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只能通过京剧来打消时间,慢慢的也喜欢上了。而现在的网络时代,已经很难让京剧在这么一个大环境下生存下去,所以看的人也越来越少。

但是好在咱们属于多元化时代,京剧虽然落寞,但不代表消失。其实我一直觉得看京剧的人是很有品味的人。一些00后的小年轻就不喜欢看京剧,因为他们觉得很无聊,把一些浓厚的妆抹在脸上,然后在舞台上叽叽喳喳地也说不出几个词来。感觉表演方式很怪异,但在老一辈的人眼中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国粹。其实深入了解才会发现,京剧属于中国五大戏曲之一。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流传开来,而且京剧在北京可以说是流传广泛。

如果想要将京剧传承下去,首先就是让人们对国粹有一颗好奇之心。只有他们心中有想去看的念头,京剧关注度才会越来越高,才有可能发扬光大。而且我觉得应该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宣传一些京剧的内涵,既然被称为国粹,肯定有它的价值,我们身为21世纪的青年,应该多品味京剧的魅力。

文章分享结束,草根戏曲创业项目和戏曲创新创业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45813932@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